close
  
  從小到大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只有一個印象--「死亡之海」,一個「走進出不來」的沙漠,但是…長大之後才慢慢對塔克拉瑪干沙漠有了轉變,原來,在這片「死亡之海」內有那麼多豐富的歷史遺跡,以及不曾去瞭解的沙漠生態。

 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塔里木盆地內,因處於地層張裂處而下陷,海水的進入,造就不同面貌的塔里木盆地,很難想像過去塔里木盆地曾是個巨大的湖,不…應該稱之為「海」。塔里木盆地四周環山,北西海洋水氣、印度洋水氣被阻擋,西太平洋水氣難以到達,而形成如此乾旱的地方。

  在書中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沙漠也有顏色,隨著風化的岩石不同,所產生的沙粒顏色也不同,書中介紹著塔克拉瑪干沙漠每個時期的顏色也不同,雖然…不知道到底是怎樣去知道沙漠會隨著年代的不能而改變,而先前的沙又去了哪…除了被風吹走,不就是被新來沙粒掩蓋過去…

  行走在沙漠中,當然會想起「沙漠之舟」--駱駝的存在,但是現代人嫌棄駱駝的速度太慢,無法有效率的橫越沙漠,引進了能行走在沙漠的吉普車,但是…沙漠中處處充滿危機,只要一個不注意,便會使吉普車陷入沙中,不得動彈,想起「沙漠之舟」--駱駝,吉普車似乎沒有駱駝來的機動性,如果車子又發生了問題,那豈不是無從進退,而駱駝卻是那樣的聰明,可以在沙漠中尋找水源,甚至能連續好幾天不用進食進水,唯一的缺點就是行動就慢、無法乘載重的、過多的東西。

  沙漠,看似那樣的平靜,風賜予沙生命,突如其來的沙塵暴可能讓一個城鎮被掩蓋,也可能奪走初次來到沙漠到訪的旅人。然而沙漠中,也可以看到一座座的沙丘,和那一波波像是浪的沙痕,隨著迎風背風的差別,所顯示出來的沙痕也有所不同,過去僅有駱駝和旅人的足跡,如今卻多了一道道的胎痕…但是這也有無妨,風會讓所有的東西又恢復原狀…
偶然在沙漠中遇見些許的動植物不要驚訝,牠們早在這片沙漠形成時,便生活在此,只是氣候的轉變,讓牠們不得不改變生活方式,如今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在沙漠中生存下來的模樣,不要輕易的捕捉獵殺,他們僅僅存在這沙漠中,調節沙漠中的一切。

  跟隨著作者的腳步認識了失落的城邦,曾經活躍於絲路上,如今卻消失在荒漠中,不仔細尋找誰也不知道這片沙漠中的歷史。書本除了介紹「樓蘭古國」之外,還有「尼雅」、「丹丹烏里克」、「達瑪溝」、「于闐」、、「龜茲--克孜爾石窟」…等古代遺址。

  樓蘭故城,曾經是「絲綢之路」的一個城邦,卻因敵不過水源的不足、沙漠的吞噬而遷移,留下的故城卻因為時代的變遷,逐漸被世人遺忘,如果不翻閱書籍,還難以得知曾經有樓蘭故城的存在。直到樓蘭故城的遺址被發現,人們才逐漸回憶起曾經富庶的樓蘭。

  尼雅(精絕),東方龐貝城,與龐貝城的不同,尼雅是被沙粒所掩蓋的。過去人們對精絕城的描述是個有著豐富蘆葦的綠洲,但是…精絕城卻一夕之間消失了,沒有人知道為什麼,也不知道這些精絕城的人去了哪,只能藉由古籍,知道精絕城位於尼雅河的下游,是個水草豐富的綠洲城邦。

  隨著斯坦因的發現,精絕城再次重現於世人面前。從考古資料顯示,當初精絕城的人是匆匆忙忙的逃離,連拴在門前的狗兒都來不及帶走,成了現在考古的依據。從尼雅出土的文獻中,得知精絕城那時候被外族所侵犯,但是…是否因戰亂而離去,也難以得知。

  精絕城的出現,可見古中國、古希臘、古印度、古波斯文明在精絕城交匯,形成一個難以言喻的發現。

  丹丹烏里克佛教城,1895年斯坦因在丹丹烏里克佛教城挖掘了許多的佛像、壁畫、殘卷,豐富的歷史瑰寶,卻因當時政府無視而流失海外,真令人惋惜。當意識到西域的重要性,早已被挖掘搬運一空,剩下的僅是一個被毀壞的殘像、殘畫、殘卷。隨著斯坦因的離去,風沙再度掩埋住丹丹烏里克,直到1988年大陸考古學者才又尋找出失落的佛教古城--丹丹烏里克。
達瑪溝--不斷退遷的村落,因為沙漠不斷的擴大,城市中的人們不斷的遷移,為了就是避免被風沙所掩埋。達瑪溝故址有著防風沙的屏障,卻也無法主檔風沙的侵蝕而節節退遷,可見…人與沙漠爭地,始終的不過發展帶來的破壞,及沙漠難以預測的變化。

  克孜爾--千佛窟,位於古代龜茲木扎提河上游,也是龜茲當時最具規模的石窟,當時龜茲國內信奉佛教,佛教藝術相對的十分的盛行,中國佛教也是從龜茲流傳到中國的,可見那時佛教在龜茲的發展十分興盛。而克孜爾--千佛窟的興建,證明龜茲佛教已達到頂峰。

  過去行走在「絲綢之路」上的人有--軍官、商人、僧侶,軍官是為了控管西域而前往的,而商人是為了貿易到西方,經由絲路前往,僧侶是為了像西域諸國學習佛法而前往的,但是隨著對於典籍要求的增加,也前往印度取經。

  雖然行走得目的不同,但是經過的城鎮卻是相同的,古代交通十分的不便利,唯有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,而位於絲路上的城邦,變成了中繼站,隨著東西往來的頻繁,在絲路上的各個城邦,融合了中西文化,成了物品往來的中繼站,伴隨著種族、語言、文化的不同,在城邦中也同樣會出現兩種不同語言以上的文字,出土的文書中,買賣交易的契約,便有著漢文與西亞各國的文字的出現,野人藉此翻譯那些死文字。

  在許多人腦海中,對於絲路的起始一直停留在張騫通西域,而不是從民間貿易做開始,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,中國的絲綢早已流傳到西方去,但是過去的西域,被外族所佔領,貿易是十分危險困難的,在張騫通西域後,西域各國和漢朝有了往來,前往西域才沒有像過去那樣危險,才開始了絲路興起的時代。

  絲路最盛行的時候,需要「過所」才能前往,但是隨著安史之亂後,唐朝的勢力退出了西域,也終止了絲路的重要性。唐高宗時期吐蕃進攻西域,促使唐朝將設置於龜茲的安西督護府退遷至高昌,從此唐朝漸漸的將兵力調往關中,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,將位於高昌的最後兵力調往關中後,西域也被吐蕃完全佔領,唐朝勢力完全的退出,絲綢之路也逐漸沒落了。

  陸上「絲綢之路」的沒落,海上「絲綢之路」的興起,改變了貿易的模式。原本和西方貿易的絲綢之外還多了一項商品--瓷器,瓷器對西方來說是很特殊且昂貴的物品。其實,大海對那時候的人而言也是很危險的,但是…陸上絲路卻因為外族的掌控,難以進行貿易活動,才轉為海上絲路,因為在海上只少是看大自然吃飯,陸上則是被外族掠奪甚至殺害,不如到海上賭一把比較划算。

  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,我彷彿走進歷史的時光中,看著被風沙掩埋的城邦,不斷變化的沙漠,看著探險家進進出出塔克拉瑪干沙漠,許多掩埋在風沙下的遺址,被有心的探險者挖掘著,失去文物的遺址,瞬間變得如此的滄桑,比起在風沙下面的日子還要難熬,或許,更多的沙子,才能止住千年的淚水,忘了曾經被掠奪而失去文物的痛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